古代砥廉诗选析之十七

作者: 时间:2023-02-28 点击数:

(清)郑燮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》

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

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

 

郑變(1693‒1765)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小时家境贫苦,而博学多艺。应试科举,为康熙五十五年(1716)秀才,雍正十年(1732)举人,乾隆元年(1736)进士,曾任山东范县、潍县知县,做了十几年“七品官”。为官前后均寄居扬州,卖画度日,从士大夫角度说,可谓穷困潦倒。
 潍县,即今山东省潍坊市。署,官署。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,画竹一幅,送给山东巡抚包括,并在画上题写了这首诗。古代称同榜中举的人为“同年”,对同年的长辈或自己长辈的的同年称“年伯”。包大中丞括,即包括大中丞;包括,姓包名括;中丞,御史中丞,古代御史台长官,明清两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,清以右副都察使为巡抚的兼衔,故郑板桥又称包括为大中丞,“大”是尊称。

衙斋,衙门里的房屋、宿舍,是官员办公、休息的处所。夜卧衙斋,风吹丛竹,萧萧声响传到耳边,在作者听来,仿佛是黎民百姓受苦受难的呼吁和呻吟。作者何以有此幻觉呢?诗的三、四句作了回答。些小,是一点儿、细微的意思。曹,辈。郑板桥认为:我们这样的小小州县官吏,司牧民之责,是老百姓的父母官,涉及民间疾苦之事,应点点滴滴牵挂在心头。“一枝一叶”是照应“萧萧竹”而选用的词语,全句形象地表达了凡民众疾苦,即便琐屑小事,也都牵肠挂肚,其亲民爱民之情溢于言表。
 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期间,当地连年灾荒,民不聊生。郑板桥开仓救灾,以工代赈,并捐出自己的官俸拯民于困厄之中。后来就因为赈济等事忤逆权贵,得罪豪绅,不得不“乞疾归”,称病辞职。“当官不为民作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”,郑板桥是古代正直士大夫的一个代表。现存《郑板桥集》中,反映社会现实、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很多,如《悍吏》《私刑恶》《孤儿行》《后孤儿行》《姑恶》《逃荒行》《还家行》以及《满江红
田家四时苦乐歌》《瑞鹤仙渔家》等,都是源自生活、有感而发、“横涂竖抹千千幅,墨点无多泪点多”的感人至深的佳作。

郑板桥作为封建时代的清官,能够对民间疾苦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牢记宗旨,心忧百姓,情为民所系,权为民所用,利为民所谋,服务人民,当好公仆。

 

CopyRight ©  2013-2023 常熟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        网站管理